大學中的確有一批好學深思的學生,怎麼樣將這群學生挑選出來,給予不同於一般的全新設計的課程,讓他們有機會充分發展他們的潛力,而不至於毫無聲息地消失在現今傳統的教育体制中,是當前大學面對未來最大的挑戰。

專題講座: 科學與文化:兩個平行還是會相交的世界?

李約瑟難題

英國生化學家李約瑟,在二戰時期受英國皇家學會之命,在中國重慶任中英科學合作館館長,他對中國科學發明有極大興趣,並轉而投入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,在中國參觀考察科學技術並收集大量文獻的經歷,促成他寫作《中國科學技術史》這一系列書籍,現今已成中國科學史研究中聖經般的存在。李約瑟在研究中國學技術史的中心論題,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「李約瑟難題」,他真正想要回答的問題是: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,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?

科學研究也有SOP?

培根(Francis Bacon)的「所羅門之屋」想法,首次提出科學發展應該要有社群這樣的組織存在,有組織可以綜合所有研究成果,提供未來科學家研究之用,提升科學研究的進展。但是科學家是不是真的依照培根的研究方法在做研究呢?幾位科學哲學家針對科學方法的概念有一番見解。

文化傳統會不會影響人的觀點?

文化背景中經由潛移默化而得的支援意識對科學探究很重要。很明顯東西方有不同的文化傳統,「科學」本身就是由希臘開啟的概念,中國沒有,在不同的文化傳統下成長、生活,是否會影響人面對世界的思維?

從不同角度切入

先前我們比較了東西文化傳統上的一些基本差異,如果我們同意不同的文化傳統真的影響了我們對外在世界的認知,這樣認知差異對於從事科學研究的取材,或是切入的方向,會不會也有一些隱而未現的差異?